2025 年 3 月 17 日国家药监局发布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年修订)》无菌药品附录(征求意见稿)中,关于气流流型测试的要求如下1:


-
验证模式:从单一静态验证转向 “动静结合” 的全流程验证,强化操作干预对气流影响的评估,并通过视频留痕和结果应用闭环管理,推动验证与实际生产质量控制的深度融合。
-
背景环境密闭性:在干预操作(如物料传递、设备维护)过程中,必须通过气流流型研究证明背景环境的密闭性,确保外部空气不会通过开口或缝隙进入关键区域。若干预操作需临时开启屏障设备(如隔离器门),应在气流流型研究中模拟此类场景,验证开门操作对气流稳定性的影响,并提供风险控制措施(如局部层流保护)。
-
单向流系统:必须进行可视化气流流型研究,验证单向流(如垂直层流或水平层流)的均匀性和稳定性,确保气流无旋涡、无湍流,并覆盖设备布局和人员操作对气流的潜在干扰。
-
非单向流系统:在存在污染风险或复杂操作区域(如灌装线、物料转运区)时,需进行气流流型研究,通过可视化手段(如烟雾试验)确认气流方向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
洁净区及配套空气净化设备确认:
-
气流流型测试:通过可视化手段(如烟雾试验、风速分布图)验证气流方向和速度是否符合设计规范。
-
压差梯度验证:确保气流方向与压差梯度一致,防止交叉污染。
-
动态模拟:测试需涵盖静态和动态工况(如设备运行、人员走动),以评估实际生产条件下的气流稳定性。
-
A 级区监测要求:在关键操作(如灌装、冻干机装卸)过程中,需对 A 级洁净区进行悬浮粒子的连续监测。监测点的位置和数量应基于气流流型可视化研究的结果确定,优先覆盖高风险区域(如操作界面、设备开口处)。
-
最终灭菌产品的生产操作环境:在最终灭菌产品的生产操作中,需结合气流流型特性评估无菌操作环境(如 B 级背景下的 A 级层流),确保气流能够有效隔离人员活动带来的污染风险。
-
冻干机的灭菌与密封性:冻干机的蒸汽灭菌程序需结合气流流型研究,验证灭菌介质(如蒸汽)在腔体内的分布均匀性,确保冷凝水排放不影响气流路径。
-
无菌工艺模拟试验:
-
干预设计与气流动态评估:模拟试验需覆盖实际生产中的动态干扰(如人员活动、设备运行),需通过气流流型可视化研究评估干预操作(如人员走动、设备启停)对洁净区气流方向的潜在影响。
-
环境监测要求:环境监测需贯穿整个模拟试验过程,需结合气流流型数据确认监测点的代表性(如高风险区域的气流路径是否覆盖监测点)。
-
无菌原料药模拟要求:模拟试验批量需覆盖无菌产品接触的设备表面,需通过气流可视化验证设备内部(如管道、阀门)的气流死角是否被充分模拟。
-
检查环境控制:样品检查环境需避免外界气流干扰,需通过气流流型验证确保检查区域维持单向流或层流状态。
-
变更影响评估:若厂房设施或设备变更可能影响洁净区压差梯度或气流方向(如送风系统改造),需通过气流流型研究重新验证无菌环境稳定性。若环境变化(如洁净区布局调整)可能破坏原有气流流型,需通过可视化研究重新确认无菌工艺的可靠性。
-
烘箱与隧道烘箱:需通过气流流型可视化研究确认烘箱内部气流分布均匀性,避免湍流或死角,结合热分布和热穿透测试,验证气流对温度均匀性的支持作用。隧道烘箱需通过气流流型可视化研究验证压差和气流状况,采用烟雾试验可视化手段,动态验证气流路径。
此外,气流流型研究需覆盖洁净区设计、设备确认、生产工艺(如灌装、灭菌)及模拟试验等全生命周期环节,通过气流流型数据优化监测点布局、设备设计及人员操作规范,降低污染风险1。同时,气流流型相关验证文件需长期保存,并且应当纳入员工培训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