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在 2025 年迎来了一系列重要的法规变动与更新,这些调整主要体现在配套附录的系统性升级、监管要求的精细化管理以及与国际标准的深度接轨上。以下是结合最新法规动态的全面解析:
现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年修订)》主体框架保持稳定,但配套附录进行了重大扩充与修订,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
药用辅料与药包材附录正式发布(2025 年第 1 号公告)
国家药监局于 2025 年 1 月发布新规,第一次将药用辅料、药包材纳入 GMP 统一管理体系,自2026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核心变动包括:
-
风险管理深化:要求企业建立全生命周期的辅料 / 包材质量风险评估体系,覆盖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变更、供应商管理等环节,明确风险等级划分及应对措施。
-
数据完整性强化:强调物料追溯、变更记录、返工管理的可追溯性,例如药包材附录专设条款要求模具编号管理及返工批记录留存。
-
供应商协同管理: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需与主要供应商签订质量协议,强化对辅料 / 包材生产场地、配方工艺变更的审核与备案。
-
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企业采用先进工艺和材料(如药用级高分子材料),淘汰手工记录数据等传统方式,推动行业向自动化、信息化升级。
-
留样与质量抽检制度化:填补此前监管空白,明确规定留样要求及省级药监部门基于风险的抽检机制。
-
无菌药品附录征求意见稿带领变革
2025 年 3 月发布的《无菌药品附录(征求意见稿)》对洁净区管理、验证体系进行重大性重构:
-
动静结合气流流型验证:要求空调系统验证从单一静态模式转向动态模拟评估操作干预影响(如人员活动、设备启停),配备可视化记录设备(如视频监控)并建立标准场景库,结果需闭环应用于生产质量控制。
-
再确认频次调整:A 级 / B 级洁净区空调系统再确认频次缩短为每半年一次,C 级 / D 级为每年一次,摒弃依赖年度质量回顾的粗放模式,强调周期性评估稳定性。
-
污染控制策略(CCS)落地:引入国际通行的 CCS 理念,要求企业制定基于风险的全流程污染防控方案,涵盖厂房设计气流优化(如首过空气屏障)、消毒程序动态验证及微生物监测动态调整等。
-
技术细节更新:明装风管需采用不锈钢材质(2025 年 9 月实施的《医药工业洁净厂房施工及验收标准》强化),运行参数自动调节与可追溯性成强制要求,杜绝手动记录合规漏洞。
-
强化风险管理贯穿全流程
-
数据完整性与合规追溯体系升级
-
人员资质与质量体系协同深化
-
对标 PIC/S 与欧盟 GMP 标准
-
推进检查互认与全球协作
中国加速融入 PIC/S 国际药品检查体系,未来 GMP 认证企业的合规报告可获成员国互认,减少出口药品重复检查成本。联合 FDA、EMA 等开展跨国联合检查项目(如 Orbis 同步审评),促进技术标准协调统一,加速新药全球上市进程。
-
硬件与技术升级需求迫切
-
合规体系重构与文件更新
-
动态培训与人才储备
针对新增的数字化合规、污染控制策略设计专项培训课程,确保操作人员理解气流干预对洁净区的影响机制、质量受权人掌握新版放行决策逻辑(如电导率豁免多项检测的应用场景)。
2025 年 GMP 法规变动的本质是从经验驱动转向科学与风险驱动的现代化质量管理,通过配套附录的系统性升级(药用辅料 / 药包材、无菌生产等)实现全产业链协同监管。核心变革包括:
-
动静结合验证与周期性评估取代粗放式管理,确保关键设施(如空调系统)持续受控;
-
数据电子化与风险追溯成为合规底线,倒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
-
污染控制与国际接轨推动无菌药品、生物制品等高附加值领域技术升级,增强全球竞争力。
药品生产企业需把握过渡期(至 2026 年 1 月),通过专业机构(如苏州益康环境等具备 CMA 资质的第三方)的合规服务,系统性完成法规对标、差距分析及整改落地,确保生产体系在新标准下高效、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