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 温度/湿度/灭菌验证 > 灭菌器(柜)验证 > 灭菌器微生物挑战试验
相关文章
Related Articles详细介绍
灭菌器微生物挑战试验核心内容总览表 | ||
分类 | 具体项目 | 详细说明 |
试验核心目的 | 1. 验证灭菌工艺有效性 | 确认设定参数下,即使微生物处于 “最难灭菌位置"(如最冷点、气体难穿透区)也能被杀灭。 |
2. 确认条件充分性 | 通过高抗性生物指示剂(BI)模拟 “最坏情况",证明灭菌对所有产品 / 负载均可靠。 | |
3. 支持验证与再验证 | 是灭菌器 IQ/OQ/PQ 验证及周期性再验证的核心组成部分。 | |
核心工具:BI | 1. 定义 | 含已知数量、特定抗性微生物孢子的载体(孢子条、安瓿瓶、滤纸片等),代表 “最难杀灭微生物"。 |
2. 菌种选择(按灭菌方式) | - 湿热灭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 | |
3. 关键参数 | 孢子数量:通常为 10⁵~10⁶ CFU / 载体;需提供每批 BI 的 “活菌计数报告",确保初始菌量准确。 | |
BI 放置策略 | 1. 放置原则 | 模拟 “条件",优先覆盖灭菌器 / 负载中 “最难灭菌位置"。 |
2. 典型放置点 | - 灭菌器腔室:冷点(如排气口附近、腔室角落)、气流死角 | |
3. 数量要求 | 单次试验需放置多个 BI(通常≥3 个),覆盖不同关键位置,避免 “单点误判"。 | |
试验实操流程 | 1. 试验准备 | 确认 BI 活性、灭菌器参数校准、负载模拟(与实际生产一致)。 |
2. 执行灭菌 | 按设定参数(温度 / 压力 / 时间 / EO 浓度等)运行灭菌程序,过程中记录关键参数(如腔室温度、压力曲线)。 | |
3. 培养与对照设置 | - 实验组:取出灭菌后的 BI,按说明书培养(24~48 小时,视菌种而定) | |
4. 结果判定 | 实验组 BI 均为阴性(无菌生长)、阳性对照阳性、阴性对照阴性 → 试验合格;反之则需排查灭菌参数、BI 放置等问题并重试。 | |
试验频率要求 | 1. 验证(PQ 阶段) | 必须执行,作为灭菌工艺 “放行" 的核心依据。 |
2. 周期性再验证 | 通常每年 1 次;若灭菌器经重大维修(如更换加热管、密封件),需提前再验证。 | |
3. 变更后验证 | 灭菌参数调整、负载类型 / 装载方式改变、BI 批次更换后,需重新执行试验。 | |
核心法规与标准 | 国际标准 | - ISO 17665(湿热灭菌) |
国内法规 | - 《中国药典》(无菌检查法、灭菌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 |
国际监管指南 | FDA《灭菌工艺验证指南》、EU GMP《无菌药品生产指南》 | |
核心目标:SAL | 无菌保证水平要求 | 必须达到 SAL ≤ 10⁻⁶(即每件物品灭菌后存活微生物的概率不超过百万分之一),是试验合格的核心指标。 |
灭菌器微生物挑战试验 不同灭菌方式的微生物挑战试验差异对比表 |
灭菌方式 | 常用 BI 菌种 | 关键试验参数监控 | 培养条件特点 | 核心注意事项 |
湿热灭菌(蒸汽) |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 | 温度(121℃/132℃)、压力、灭菌时间 | 37~40℃ 有氧培养 | 需确保蒸汽饱和度(≥95%),避免 “干饱和蒸汽" 导致灭菌失效。 |
干热灭菌 | 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 | 温度(160~180℃)、恒温时间 | 30~35℃ 有氧培养 | 负载需均匀分布,避免堆叠过密导致 “局部温度不足"。 |
环氧乙烷灭菌 | 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 | EO 浓度、温度(37~55℃)、湿度、暴露时间 | 30~35℃ 有氧培养 | 需控制腔室湿度(40%~80%),湿度不足会降低 EO 杀菌效果;灭菌后需充分解析残留 EO。 |
辐照灭菌 | 短小芽孢杆菌 | 辐照剂量(通常 25~50 kGy) | 30~35℃ 有氧培养 | BI 需紧贴负载表面 / 内部,确保与产品接受相同剂量的辐照。 |
产品咨询
联系我们
苏州益康环境检测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苏州吴中区东方大道1388号双银国际117幢402 技术支持:制药网扫一扫 更多精彩
微信二维码
网站二维码